close
【聯合報/記者許峻彬/專訪】

「我要把這本書獻給還在為自體免疫疾病受苦的心靈!」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月前在新書發表會上,哽咽地說著太太換了三家醫院、醫師診斷一改再改、住院一百零八天,才搞清楚病因,太太的坎坷住院經驗,讓他動念出書,希望別再有人受相同痛苦了。

一向幫人出書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,最近出版自己撰寫的「那一百零八天」,書中紀錄他陪伴太太在三家醫院就醫、住院的一百零八天,太太還一度被醫師研判為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。

G醫院:過敏性血管炎

郝明義的太太是在前年十月底因腸胃不舒服、輕微發燒、左臀部下側出現紅斑,到G醫院門診看腸胃科與皮膚科。皮膚科醫師說是皮下脂肪炎,三天後那塊紅斑擴大到十七公分長、十一公分寬,他們改掛同一家醫院的感染科門診。

他回憶,感染科醫師看過紅斑後,認為是蜂窩性組織炎,太太服藥後,燒退了,但關節開始疼痛,手部起紅疹,醫師說是藥物過敏需停藥。再掛同一感染醫師的門診,醫師這次診斷是過敏性血管炎,開了兩種新藥,一周後再回診。

Z醫院:得用放射治療

郝明義說,因為一周內病名三變,他們大感不安,太太病情也沒有起色,他們再找舊識幫忙安排住進Z醫院。檢查後,醫師說他太太的肝功能指數八十多,是正常值的一倍多。

他說,這個醫師對於肝功能指數八十多視為很嚴重的事,但幾天前,G醫院感染科醫師也提到他太太的肝功能指數一百六十多,卻沒當一回事,只開了止癢藥與保肝藥。

不過,在Z院住了五天後,郝太太本原本準備出院,卻在出院當天出現喉嚨痛、全身關節痛,之後開始發燒、沒有食慾,醫師這次說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發的「不明熱」。

接著,郝太太又開始出紅疹,感染科主任開始用類固醇治療。郝明義說,他拿前面一家醫院的病歷給感染科主任看,結果醫生說根本不是過敏性血管炎,而且可能要用放射治療。

找中醫 病況越來越差

聽到腿部紅腫,竟得用放射治療,郝明義說,那一刻他對醫院累積的懷疑與不滿,已經快爆開了。於是找了中醫師幫太太調理身體,但太太的病況一直往下掉,最後甚至休克、插上氣管,他決定把太太轉到T醫院。

郝明義說,轉院前一晚,太太因為敗血症狀況急刻惡化,緊急送進加護病房,那時他心中滿是疑問:為什麼Z醫院一直沒有理會前一家醫院診斷可能是血管炎?

T醫院:其實是血管炎

轉院到T醫院後,醫師診斷郝太太為自體免疫疾病,治療後狀況才好轉,終於健康出院。

郝明義說,其實第一家醫院研判是自體免疫疾病、血管炎的診斷是正確的,但醫師不肯多花幾分鐘說明,造成他的不安,也讓他們開始「逛」醫院,引發一連串的醫源性疾病。

【2007/01/28 聯合報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vialiv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